中医将会在21世纪消失?
--中医票友谈中医教育
澄 歌
如果我们21世纪没有一批年轻的、有水平的中医,这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遗憾,也是人类医疗卫生界的遗憾,对医学界是个失望,对世界也是个失望。
?崔月犁
中医学院,到底培养中医还是西医?
刘先生是湖南某中医学院的研究生,与笔者谈话时,他一直强调自己学的是“中西医结合”而并非中医,并试图回避自己与中医之间的关系。当谈及中医的望、闻、问、切时,他竟然说“那并不是科学的诊断方法”,笔者一时愕然:这真是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吗?
据近年的资料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总学时数3697时,中西医课时比例为65.2:34.8;北京联合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总学时(毕业实习除外)3048时,中西医学时比例为64.15:35.85;全国中医院校中医课时所占比例不到70%,西医课时所占比例大于30%。如果按以上的课程比例推算,中医学院四年的课堂教学,学中医的时间实际上只有2.6年,学西医的时间约为1.4年。四年的课堂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只能达到中、西医两个中专水平。
据调查,许多学生在自学时间,更多地把精力放到学西医和外语上;而在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又基本上是以西医为主。如此看来,中医学院中、西医已平分秋色,甚至中医劣逊西医一筹。此外,据悉中医各门课程的实习时数在减少,临床课实习在压缩。
在中医学院,中西医课程各占多大课时比例是一个争论的焦点。但在各大西医院校,中医课程只占到总学时的2%左右。1996年3月,中国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在写给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的信中提出: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为什么不能也占2%?
在中医教育领域,“先西后中”、“先中后西”还是“中西并进”,即中西医教学顺序的问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课程同时进行,而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的课程安排则是先学西医后学中医,中西医被分成两个阶段。
北京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有关人员认为:先西后中实际效果好。但原北京中医学院院长王绵之教授认为,中医基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西医是两种不同思维方法下所产生的医学理论,如果中医学院的学生先学习西医,难免会有“先入为主”的弊端,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评判中医,这对中医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没有好处。
中国中医研究院李志超教授也认为:西医和中医是从不同的两条道路上认识生命,实事也证明,中医认识生命的方法,西医以及西方科学是无法全部解释清楚的;那么在现阶段,西医无法解释中医,中西医之间也不必要试图改造对方。
现今的中医学院,基本上分中医、中药两大专业。中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做中医医生,开处方时要用炮制的中药饮片;而中药专业的毕业生则大部分到药厂或是药检所工作,在中药房的人数较少。他们在学校里既没有受到过中药炮制和中药制剂的锻炼,也没有重点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佐制配伍、入脏归经等,大部分时间是在分析中药的化学成份。中药系似乎也是在为西医培养药检师、药剂师。
中国在成立中医学院之始,目的是培养“高级中医师”,但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从其教育方式来看,似乎比较困难。 王绵之教授还认为,中西医都是科学,从总的来说都应该学习,但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已有明确的教学分工,中、西医院校,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各自完成规定的培养任务。如果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不能独立地、正确地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医疗实践,那就是最大的错误;中医院校的教育,不能先中后西,也不能中西医截然分开,必须以中医为主体,辅以西医常识,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级中医师徒。
我们真的不需要《黄帝内经》了?
资料显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课,在北京某中医学院,近10年来课时数削减了50%。1983年教学计划规定《内经》教学时数为144学时,1987年减为108学时,新版规划教材中只剩下了72学时;选读篇数由1983年的61篇,减少为目前的30篇。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成为一句空话。
据调查,许多中医学院的本科生,不得不到研究生时再选读《内经》。 中医学院热衷于学中医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十分失望,他们往往会自己寻找机会学习望、闻、问、切,学习针灸、推拿、药理等。他们去听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自己拜师、练习气功……北京某中医学院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反映:课堂上讲授的医古文,比如《内经》、《伤寒》、《金匮》等,都是支言片语,根本无法满足他的需要;课下自己找书看时,遇到疑难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原来他们自己也不懂。
据悉,中医学院前期的授课老师很多都脱离了临床,讲解的东西自己既不了解也不相信;教“伤寒”、“金匮”的老师甚至连桂枝汤都没有用过,在这种状况下,怎么能教好学生?
早在1962年7月,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五位先生,在中国第一批中医正规大学学生毕业生后,就提出了《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意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批学生“在中医学术水平方面,还有不足之处”,“特别是阅读中医古书尚有困难,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处理疾病尚欠正确,看来基本功打得非常不够”,并建议,“内经讲义由过去只讲120课时增加到488课时”,“精选《素问》、《灵枢》两书里的原文100篇左右”,以便“对祖国医学理论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增强学生阅读古代著作的能力,给他们今后的钻研一把开关的钥匙”。
五位先生还提出“师带徒”的中医教学方法:老师选择对象,首先要文章通顺;头两年学习诵读,熟读《内经》、《伤寒》、《金匮》,脉诀、药性、汤头等读得烂熟;第三年以后,开始作助诊工作;五年期满出师后,有许多人还要从名中医“参师”。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曾从17位老师学习;总之,学中医要有相当的中文水平。 任何事情都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中医也不例外。今天 ,我们还在讨论38年前留下来的问题,这对于整个中医教学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
中国祖先留下的中医古籍可谓浩如烟海,而目前代表中医基础课的《中医基础理论》仅30万字,而且融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病因病机、诊治法则等于一书,如果真的要学生单凭此书,达到中医学院最终的培养目标--“高级中医师”,那恐怕无异于痴人说梦。
目前,中医学院一般招收的是擅长数、理、化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如果不在四、五年的中医教学时间里,加以弥足并不断提高阅读中医古籍的水平,那后果可想而知。
需要反省与重建的中医教育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中国人对中医的看法有以下几种:一,可以试试;二,中药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三,如果西医没有办法,那就再找中医想想办法;四、相信中医,但找到好中医的机会不多……
目前全国有高等中医院校30所,初步估计在校学生大约有20多万人,而全国中医队伍号称有100万人。有人说,中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队伍,而中医水平却出现空前的下降趋势。这种看法虽然有些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道出了中医界存在的危机。
刘先生初中毕业后,就考取了山东中医学院,开始了长达8年的中医学习。但读博士时,他还是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业,主攻心血管病。他坦白地说:如果我学纯中医,以后根本找不到好的工作。但从中也不难看出,从本世纪50年代就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现在却显示出“以西化中”、“以西代中”的倾向,由于中医的后继乏人、乏术,中医几乎变成西医的一个替代疗法、辅助医学。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西方文化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也满足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于是,以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为基础的西方医学,也越来越不加选择地为中国人所接受。邓铁涛教授指出:目前对中医理论的不信任,是一种最大的危机。而人们之所以对中医不信任,就是看到中医药治愈率不是在逐步提高,而是在逐步下降。而追究治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医教育恐怕又难逃其咎。
李女士现在一提吃中药就害怕。前两年她身上老起红斑,西药吃了不少也没有效果,就求助于中医,专门到某医院挂了主任级中医师的号。没想苦药汤一天两次,喝了70多副,仍不见效,最后索性不治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给中医的声望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但学西医出身的张女士,却对中医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生女儿那年,落下了病,身体极其虚弱,走两、三里路都会气喘嘘嘘。由于西医的各项指标全部正常,西医表示没有什么好办法。在同事的介绍下,她找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中医,服中药一个星期后,身体状况大有好转,大约两个月后,身体彻底复元。现在她还保存着老中医的药方,但那位老中医早已谢世。
目前哪怕只有一半的中医能有那位老中医的水平,人们对中医也会刮目相看。所有关注中医发展的人,都不希望看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找不到好中医,越不相信中医;越不相信中医,越不学中医;越不学中医,越没有好中医。
中医的发展,仍有非常宽阔的空间。
广州中医学院的邓铁涛教授认为:中医临床是最薄弱的一环,中医百花齐放,各家各派,尚未经过筛选、研究、整理,使之接近可行的、有效的常规;中医临床不能照搬西医,除了攻危、难、重病外,对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应是当前攻关的项目之一,更可以通过搞常规以提高中医药的治疗率。
崔月犁先生在世时也多次提及,日本曾用行政办法取消了汉医,现在又努力学习中医,以补救过去的过失。如果我们不在培养高级人才上下功夫,过一些年中医可能被西医“消化”,而只剩下零零碎碎的一方一剂。
1998年8月,邓铁涛教授、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路志正等八位老教授联名给朱?基总理的信中指出:中医教育与中医医院重西医轻中医的倾向日趋严重,如果长此下去,则中医将灭多生少矣!
的确,若我们的中医教育再也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人才时,中医在不远的将来,也许真的要从我们的视野里慢慢地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