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导航
北京平心堂中医
门诊部
主页
中心简介
 
搜索:
关键字:  


“票友”谈中医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访谈记

毛忠兴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日)


引子

  最近,在几次中医研讨会上,经常碰到张晓彤先生,有时聊上两句。他常是一针见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虽有偏颇,但静下来细想,其中不乏独到之处,也有一些闪光的东西。为此,我专门与他约了时间,作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访谈。  

  他首先确认了自己的身份--中医“票友”。他说:“票友”的含义有三:第一不是内行,不是专家、学者,所以不怕别人指为“外行”;第二是真心热爱,票友的狂热跟追星族差不多,不过追的不是某一个星,而是一个事业;第三是旁观者清,在这个事业中,没有个人的名利在里边;只在圈外,成不了,也没必要变成“名角”;这样办起事、说起话来就没有那么多顾忌。说到这里,他严肃起来,他说:我最感沉重的,是家父崔月犁的声誉。我没有家父那么高的水平、那么广的阅历、那么清晰敏锐的头脑,挑起中心这个担子,常感力不从心,只能凭着一股热情,一股牛劲和未来的二、三十年余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若能有补于中医的振兴,就问心无愧了。

  问:当初你为什么要成立这个研究中心?

  答:这个研究中心成立了一年半了。去年初家父亲自召集会议,要推进和完成他多年来一直想做的中医古籍翻成现代汉语和外文的工作,没想到半个月后他突然去世。在彭佩云、陈敏章、张文康等领导去家里吊唁时,家母提出这个事情,他们表示支持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到底。为此,我们成立了这个以家父名字命名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收集、整理了家父关于振兴中医的讲话、信件,编辑了《崔月犁同志谈振兴中医》这个小册子。家父在振兴中医上所做的工作,所倾注的热情和心血和他针对中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建议,给我很大教育,也激发了我要献身于振兴中医事业的热情,全国各地中医界的老专家们纷纷来信,鼓励我能如家父那样为中医多做一些工作,各级领导也对我寄于很大希望,给予了多方的支持和帮助。我常对人说,我是被“推”上梁山的。

  问:崔月犁老部长在中医界享有威望,和他为中医事业的付出是成正比的,据我所知,他为中医的振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答:的确是这样,家父生前曾奔波数万里,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恢复发展了中医机构,解放安置了大批名老中医,并在党和政府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将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写入宪法,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医药国家管理机构。在这中间,他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不讲任何价钱,就连他为别人题词都遵循“有求必应”,“无求也送”的自己定的规矩,为此,家母的画在二十多年里经他手送出3000多张,他在任何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也不忘记团结群众。

  他对中医的执着,也是源于此。当他一分管中医工作,迈进中医的大门,认识和了解了中医以后,对中医的热情就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我也没想到中医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年多来,由于常常和中医专家“坐而论道”,亲身体会到中医的深奥神奇,中医是一门完整的科学,我感到在下一个世纪,她带给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将大大超越历史的贡献。将是在生命科学上的不可估量的突破和飞跃。

  问:面对这么浩瀚的中医大海,你们这个研究中心打算做些什么工作呢?

  答:我们办这个研究中心目的只在于振兴中医。由于是民办的,不是官办的,所以必然是人微言轻,我们的原则是不说那么多,只针对当前中医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判断,在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上扎扎实实地做一点工作。

  我在《发展中医药,缺的是什么》一文中,提到了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成就,在会见外国朋友时,我也常常引用这些数字,说明我们是“中医药的超级大国”,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鼓励,自我打气,中医药在我国面临的不是如数字显现的成就,而是藏在数字背后的危机,这正如近日邓铁涛老先生讲的,是“泡沫中医”。最近看到一个材料,江苏省启东市1958年在岗中医614名,1997年剩下111名,预计在2001年只剩45名。中医人员与农村人口之比,由60年代的千分之一,到2000年下降至万分之0.5!

  振兴中医,挽救中医,这就是我们中心要做的工作。

  问:你认为目前我国中医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答: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后继乏人。上面讲的例子不是个别现象。近些年全国的老中医在以每年1000-2000人的速度因年迈而退出医疗队伍,而我们号称每年8000多中医大专毕业生,在校学不了多少中医经典理论,在中医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安排上,中西几乎各半,学生毕业后不会用中医药看病,不会望闻问切,不会辨证施治,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个队伍中,真正从事中医工作的不足20%,真正热爱中医事业的更少。这不是我们年轻人的过错,他们要毕业、毕业后要工作,就不能不循着规定的路子走,就不能不为市场经济左右。

  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在我们中国国民的普及教育,几乎见不到中医的影子,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贝,被弃之如弊履。  

  问:那么在中医教育上,研究中心准备做哪些工作?  

  答:教材是教育的根本,而中医经典理论又是教材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现在搞的《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就是从这上面着手,正本清源,剔除中医经典中不正确的解释,恢复中医科学理论的本来面目。现在能对中医古籍经典理解深透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已经存世无多,从事这项研究工作造诣较深的中青年专家也是凤毛麟角,若不抓紧时间进行挽救,再过十年二十年这项工作就更难完成了。邓铁涛老先生称自己为:“一代完人”,“中医药学到我们这一代就完了”。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形势。这套书若能搞得质量比较高,在中医的继承上,无论对国内,还是对国外,无论对在校的,还是对在职的都是很有教益的。

  中医的教育,必须遵循着中医科学本身的规律,我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尽快以改革的精神,纠正中医教育中的偏差。一个好的中医教育,离不开中医临床,在校时应有老中医的传带;离不开中医经典理论,一定要增加这方面的比重;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的底蕴,把中医硬性划入理科范围是缺乏科学性的。中医教育应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学好英文、计算机,了解世界上其他学科的最新科学成果,为我所用。

  其中最关键的是改革毕业考核和医师资格考核办法。考核中医,必须重在临床。现在我们总在防范社会上的江湖骗子,却忽视了那批缺乏传统医德、没有中医底蕴、很少临床疗效的庸医、冒牌医,排斥了那批祖传师带、有本事缺学历的特长医生。医生、医生,就是要能为人民医伤疗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为什么不能落实在中医的教育、考核之中呢?

  许多老中医很想能按照上面的想法办一所中医药大学,他们表示可以不取报酬地为学校带徒、也有有志于中医振兴的志士愿意无偿地提供大学校舍。我们中心,也有一试的打算,只是限于财力一时难于实现,条件成熟时,是要这么做的。

  我们现在只能在中医普及上多做些工作,最近我们给加入中心专家网的近800名全国的名老中医发了信,请他们写一些普及性的小文章,逐步把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的神奇疗效和中医看病的一些常识向全社会介绍。

  问:中医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医后继有人的大事,许多老中医在这方面有过多次建设和意见,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除此之外,研究中心还打算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答:现在的研究中心还谈不上有所作为,只是尽力而为。最近为了能让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北京人民,也为了能给编译丛书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帮助下,开设了一个研究中心附属的中医门诊部,我们取名为“平心堂”。

  门诊部的开设,得到京城一些名老中医的全力支持,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有了一个更大的奋斗目标。  

  中医药能历数千年而不衰,能在近百年里屡遭摧残而不灭,原因就在于她是一门科学,在临床上有着独到的神奇疗效。门诊部开诊几个月来,我亲眼看到中医在治疗癌症、糖尿病、颈椎病、肝硬化等疑难绝顽上大显神威,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病人、维系了不少家庭的幸福。看到患者的康复、家属的笑容,我们心里真比吃了蜜还甜。我们中医实在没有必要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实在没有必要以其他医学的标准来规范自己。我们打算从自身的临床病例积累开始,开辟一条中医科研的自己的路子来,能有中医自己的评审标准、评审理论和评审队伍。

  现在全国各地中医药有独特疗效的科研成果相当多,但往往因为不为其他医学理解,难成“正果”,而江湖骗子混迹其中,又难以“祛邪”,在我看这是自己正气不足所致。

  问:中医能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这是中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么,你对中医现代化是怎么看的?

  答:中医药从历史上看,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科学,正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我们现在用的许多中药,就是从海外传来的。但是它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基础,历史上“温病学派”的全套理论诊法的创立就是一个例证。今天的中医药学,要有一种“拿来主义”的精神,把当今各学科的科学新理论、新成就尽可能地拿来,为我所用。

  我们研究中心已在今年6月份开设了自己的国际互联网网址(http://www.cuiyueli.com),用现代化的手段宣传中医、发表意见、普及中医常识、进行国际交流。我们现在办的诊所,也在实践着这个原则,从药方、病历、到计价、配药、财务管理,全部实现内部计算机联网;前来就诊的都采取电话预约(65235566),并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电话追访。我们选择大夫的标准是医德高、医理通、医术精、有专长的“明医”,集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为一体。每看一个病人都在半小时到一小时。我们所用的药是同仁堂的优质饮片,配有严格、规范管理下的自动煎药,并提供送药上门服务。患者在这里感觉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氛围,享受到的是现代化、科学化的服务。

  以后我们还要建立起自己的体检中心来,以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诊查设备,为中医临床和科研服务。有人说这是中医西化,是不是西化,我认为关键在于中医自己的路如何走,如果中医科研只在实验室里跟耗子打交道,显然是抛弃了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与人类社会联系、运动、变化的根本理论;中医只依西医诊查指标开方用药,显然背离了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根本治则。但是如果用西医的诊查手段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则不妨一用,或许从中还可以发现新的东西,得到新的启发。

  问:很感谢你用这么长的时间,介绍了你们研究中心的工作和你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是否还想通过我们对大家再说点什么?  

  答:我只想说:中医是国宝,中医不能丢,但是现在中医很危险,中医要抢救,这需要各学科的介入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谢谢您的采访,更感谢您为中医振兴而做的工作。

 

美国镜像:http://www.tcm-rc.com
中心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18-2号 (100006)
中心电话:010-65235566 传真:010-65236611
Email:pxt@cuiyhueli.comyjzx@cuiyueli.com
京ICP备0506996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01167号
建议分辨率:1024*768
 版权所有: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