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中华科学论
成都龙潭医院 邓万发
我在台湾《自然疗法》120期“应验思维”中谈到:“中华民族存在的历史,就是中华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其经典的代表著作有《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这些中华科学经典的核心问题,就是尊重和顺应自然。她把整个宇宙的事物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这种整体哲学支配之下的,着眼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并以得到实践的应验为判断标准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之上的科学体系。这是中华科学存在数千年的客观事实。
1.中华科学的命运
既然中华科学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什么在当今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留下概念呢?
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已经被人认识的客观存在;名,是我们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所下的定义,是有的表现形式,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认识方式。因此,中华文化体系要上升为科学概念,就必须要与其它文化科学相对应,才能构成概念条件。
西方文化科学进入中国是近代历史的事情,在此之前,中华文化不能与其它文化相对应,也就没有区别于其它文化科学概念的必备条件。因此,在西方文化科学入侵中国之前,中华科学概念就不能成立。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战胜了中国的大刀长矛以后,中华民族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造不出“洋枪、洋炮、洋机器”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为了要生存和发展,中华民族不得不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努力接受和运用西方文化科学和技术,造出我们自己的“洋枪、洋炮、洋机器”以后,我们才有立足之本,才能不被列强国家所左右。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必然历史。现在仍然生活在这一段历史之中。在这特殊的历史过程中,西方文化总是以科学的身份在中国自居,牢牢地占据着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并形成西方文化科学一元专制的统治格局。因而中华文化被视为不科学的范围。这是中华文化不能上升为科学概念的悲惨原因。然而, 当人类运用西方文化科学技术拥有不断升级的高能杀人武器而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时候;当难以克制的三废污染足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时;当西医药面对人类疾病发展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时候;当人类要重新面对生存选择的时候,那种西方文化科学一元专治的时代就应当结束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上升为中华科学体系的时代就来临了。
2.如何对待中华科学
中华科学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以下简称关系科学),现代科学属于西方文化的产物(以下简称结构科学)。两种科学,两种命运,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和否定的变换过程,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
可是,我们应当如何正确面对两种科学并存,如何在共同发展中确立关系科学应有的社会地位呢?
第一、应当承认科学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两种科学各有相应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的理论体系,各有优缺,不可混为一谈。
第二、两种科学,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为了要发挥各自所长,尽其各自之能,共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就必须要用好一把钥匙--了解结构和原理。只有从概念逻辑学、结构原理学方面去认识两种科学,方能揭示两种科学的用途和优越性,进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尊重科学是多元的这样一个事实
目前,一提到科学,皆是指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在《新华词典》第五○一页中有这样的解释:“科学是意识形态之一。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认知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两者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科学。在一一三二页中对哲学又解释到:哲学是“关于世界的学问,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其基本派别。在阶级社会里,哲学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综观这两页的解释,科学与哲学的概念不但模糊,并且也被套入了阶级斗争之中。又因为我国近代用的是马克思的斗争哲学,因而对科学和哲学的解释也强行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唯物主义的立场去解释,无疑对科学和哲学的概念都会产生歪曲。所以,科学的概念也就只能局限于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的,着眼于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微观的这种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上;而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上的,以整体哲学为指导的、着眼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具有抽象的、宏观的这种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就只有被视为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东西来对待了。这就是马克思的斗争哲学在中国造就了西方文化科学一元专制的历史原因。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是人类的一大历史灾难。
大家都知道,知识的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只有在为什么人服务的这种斗争哲学中才会赋予阶级概念。现在我们不探讨阶级斗争问题,只探讨知识的本质问题。
事实上,唯心与唯物不能截然分开。马派的唯物观认为:除了物质的运动而外,什么也没有。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人的意识思维也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己被结构科学证实),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物 构成 心//心 认识 物,即物为心之主,心由物所成。心与物是相互联系的,怎么也不能孤立地唯物与唯心。所谓唯心与唯物的斗争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这纯粹是极端主义的表现,“是斗争的需要”,人为地分出两大阵营,搞定斗争目标之手段。如果跳出唯心与唯物的这种人为的斗争圈子,拨开一元专制的迷雾,我们就不难看到多元科学的曙光。我们只要通过对老子在《道德经》首篇中关于“有”与“无”的论述的研究,就会感受到中华科学在认识论中的光辉所在。请参阅姊妹篇《中华科学中的老子哲学》。
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哪一种世界观,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点,这就是来源于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所得出的结论。不同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世界观,有着不同的结论。反过来,不同的世界观又指导和制约相应的认识和实践。
不同的世界观,就有不同的哲学原理。任何一种科学,总是在一定哲学支配之下进行,总有它的相对性和片面性,没有完美无缺的科学。不同的科学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出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只有多元科学共同发展的社会才是高度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
以任何一种科学为代表,压制其它科学发展的社会都是畸形的、野蛮的、反动的社会。
走多元科学共同发展的道路,将是开拓未来的强劲之举。中国有多元科学文化基础,只要敢于先跨一步,必定在世界列入强国之林。
科学的多元性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或是为了延续生命和进化生命。只要能够揭示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不管是哪种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皆可视为科学方式,皆可为我所用,不必拘于门派之争。
认识科学的方式,只有从概念逻辑学、结构原理学方面去认识,方能了解科学与科学之间的异同和优缺所在,以便更好地运用多元科学为人类服务。
4.两种科学概念及内涵
4.1 确立科学概念的基本条件
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时空条件所处的区域文化紧密相关的。不同时空的区域文化决定了不同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因而构成不同科学的概念特征。
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一个事物的正确概念,应当反映该事物的全部特征。
4.2 中华科学概念与内涵
现行科学(结构科学)已经全球普及,人们能知能用。而中华科学(关系科学)虽然客观存在,并且广泛地渗透于世界各国和民族之中,人们能用,但且不知中华科学的概念和价值。
狭义的中华科学,是指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上的应验科学(关系科学)。注:中华科学,是指与之相关的区域文化意义。关系科学,是指这种科学的着眼点--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应验科学,是指这种科学的思维模式。
广义的中华科学,是指应验科学这种模式,不具有区域意义,凡是以整体哲学为指导,着眼于事物间相互联系,具有应验思维模式这三大特征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的理论体系,皆可归属于中华科学范畴。
应,是客观与主观的联系;验,是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应验科学,就是在客观与主观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整体哲学为指导,着眼于事物间相互联系,并以得到实践的应验为判断标准的这种科学方式。是一种以顺应自然规律为前提的、抽象的,宏观的科学模式。这种科学模式是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关的,不可分割。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理论中心,是阴阳学说。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有《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一些宗教和非宗教的学问无不渊源于这些经典,或与他们联姻。
中华科学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①。她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由阴阳构成的,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都是由阴阳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阴阳概念可以解释一切对应关系。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在中华科学中称之谓“道”。“道法自然”②是三部经典的核心问题,由这一核心问题产生的理论体系,便是中华科学的理论体系,并构成中华科学特色和优势。
4.3 结构科学概念与内涵
结构科学,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的实验科学。实验,就是按一定的形式和内容证实一定的意识思维是否正确的活动。实验科学,就是在不断认识、不断证实、不断升级的认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着眼于物质结构的、微观的、具体的科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的。西方文化着眼于事物的个性,善于从事物结构的深度去认识,因而认识到: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有它的内在规律,要认识这种规律,只有通过实验活动才能找到证实性的答案。结构科学就是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之上的实验科学模式。
5.两种科学文化的辨证关系
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就没有结构科学的存在。同理,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也就没有中华科学的存在。所以,一定的科学模式必须以相应的文化为滋养体,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这种科学也就消失了。
至于民族文化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哲学支配之下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上。两种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各有优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维模式,都有一定的原则性,都要受到相应的制约。应验思维的原则是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目的是维护生命和进化生命。优点是具有广泛的可行性和恒定性。缺点是思维模糊,不易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量变关系。辨证关系:制约了人的欲望,社会难以进步;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验思维的原则是证实性,目的是揭物之秘,为我所用。优点是升华了人们的智慧,体现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的欲望,推进了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同时,也逐渐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人类引向灭亡。
6.两种科学原理
6.1 中华科学结构及原理
中华科学在整体哲学支配之下,认为整个宇宙间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其它事物有着广泛的联系性。并且,可以通过阴阳学说得到应验。中华科学又叫关系科学,说明中华科学揭示的对象,就是事物间的相互关系。阴阳就是事物间相互关系的媒介,中华科学就是通过阴阳这对媒介去认识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她的理论结构就是在这种整体哲学支配之下的抽象的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体系。
有诸内,必形诸外:知外而证内的应验思维便是中华科学的辨证法则。这与结构科学的结构原理学和证实性的思维方式构成对应关系。两种科学都能揭示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只是方式不同、内容和结果就不同。
6.2 结构科学理论结构及原理
结构科学在西方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支配之下,认为宇宙间除了物质的运动而外,什么也没有。一切物质都可以通过解剖还原到分子、原子这样的微粒结构形式,都可以从分子原子结构的理化关系中得到对物质的认识。只要认识了这些微粒结构的理化规律,就认识了一切。可是,这些微粒结构不能被人的感官直觉所认识,必须通过实验活动才能找到证实性的答案。因此,结构科学的思维原则只能是建立在实验室基础之上的证实性,其间的理化数据体系便成了结构科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形式。这是由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所决定了的。
7.结构科学在理论发展上固有的缺陷需要关系科学理论来弥补
7.1 矛盾的趋势
虽然结构科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欲望和权威欲望,却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人类的物欲与生存欲望这对矛盾终将成为本世纪以后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只有多元科学共同发展,方能制约亢则为害的结果。
7.2 结构科学并不完美
尽管结构科学带着时代的步伐,对物质的理化结构和功能运用已经发展到了高、精、尖的水平,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关于自然的一些基本问题。就连自然的一片树叶、一根小草也不能生产,更不能完全解释关于生命现象的诸多问题。例如:人的思维与情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哪些物质可以分别主宰人的思维与情感?为什么生物都要严格按自己的种系繁衍,并受自然规律这个指挥棒或进化、或退化?为什么人类不能摆脱自然规律这个指挥棒?如果真能摆脱,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末日就来临了?这是为什么?如此等等,都反映了结构科学并不完美,并不是什么都可以知道。相反,对很多问题都表现出无能为力。
当世界上的多种宗教现象和人体特异功能(包括气功)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奇异怪象都无法从结构科学中得到解释的时候,结构科学对这些客观存在多是采用回避和否定的态度,不敢自然面对。例如:就连普通人都能理解的,在浩瀚的大宇宙中肯定还有与地球同类的星球,外星人是肯定存在的。地球人发现不明飞行物是很多年的客观事实,可是,只有说是特殊气候现象给人带来的错觉。请问,有多少人能接受这种搪塞性的解释?
关系科学可以这样告诉人们: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物质的存在是无限的。不能用有限的认识去否定或代替无限的存在。特别是证实性的实验思维模式更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从认识角度讲,关系科学这种宏观的、抽象的、模糊的理论框架仍然对结构科学的实践有着恒久的指导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③ 的这一定律,决定了结构科学的理论发展终归不能逃脱关系科学宏观的理论范畴。
8.确立中华科学应有的社会地位
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建立在实验室基础之上的、被证实了的东西就是科学的,否则被视为不科学。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认识到科学的真正涵义。广义的科学,是关于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学问和理论体系。科学的目的,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规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于此,凡能揭示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皆可谓之科学。这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科学不但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丰功伟绩,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而且,她那顺应自然规律的、整体的思想必将为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伟大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改正把西方文化科学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当作唯一科学方式的这种错误。我们要调整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我们应当知道:鸦片战争的作用是让我们选择了结构科学,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作的选择;现在是为了全人类的生存而不得不接受中华科学。我们应当改变不适宜中华科学生存和发展的政策法规及其组织机构和人事制度。这是中国从追赶潮流变为引导潮流的明智之举!
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参考文献: ①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② 老子《道德经》二十五 ③ 金观涛《整体的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