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医药学史及其发展前景
李 今 庸
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到社会制度变革、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历史上“诸子烽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面世了。在《黄帝内经》一书的内容里,充分体现了我国先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它通过了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生活实践、人体解剖实践的观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际经验,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从而创造了“阴阳”、“五行”、“藏府”、“经络”、“营卫”、“血气”、“精”、“神”、“津液”、“筋”、“骨”、“皮”、“肉”、“五官九窍”、“七情”、“六淫”和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组方的“君臣佐使”等,构建了中医药学比较完整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之中,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出了“天地之间人为贵”的“以人为本”思想,揭示了“人与天地日月相参应”的客观规律,世界万物“以息相吹”(《庄子》语),保持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构成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统一、和谐,《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的一身则以五藏六府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将营卫气血输送到人体各部组织,滋养各部组织以维护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从而使人体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天地万物都存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老子》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两个方面之间,具有一种冲和之气,和则生物,生生不已,促进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使天地万物永远处于“变动不居”的过程中。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的,有牢靠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具有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观和变动观,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思想特征,规定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它长期坚持了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坚持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医药学囊括世界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对医药文化,既能输出,又能输入。数千年来,它在保障中华民族蕃衍昌盛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新的经验,产生了新的理论,诞生了新的学派和出版了新的医药典籍,如《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脉经》、《华氏中藏经》、《炮炙论》、《刘涓子鬼遣方》、《诸病源候论》、《童蒙止观》、《新修本草》、《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素问王冰注》、《经效产宝》、《食疗本草》、《新编金匮玉函要略方》、《里济经》、《妇人大全良方》、《小儿药证直诀》、《运气论奥》、《洗冤录》、《厘正按摩要术》、《伤寒总病论》、《儒门事亲》、《脾胃论》、《素问玄机原病式》、《格致余论》、《汤液本草》、《十四经发挥》、《类经》、《本草纲目》、《救荒本草》、《瘟疫论》、《口齿类要》、《霉疮秘录》《跌损妙方》、《名医类案》、《审视瑶函》、《十神神书》、《引痘略》、《痧胀玉衡》、《理虚元鉴》、《济阳纲目》、《老老恒言》、《温热经纬》、《温病条辨》、《重楼玉钥》、《串雅内编》、《标幽赋》、《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等。从而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使之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宝库”,并输出到国外,到日本,到朝鲜,到越南,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也吸取了对自己有益的世界各民族的医药文化充实和发展自己,例如苏合香、安息香、阿魏、波斯青黛、乳香、没药、漆头闾茹、倭硫磺、安南桂、胡黄连、胡桐泪、荜澄茄、腽肭脐、诃黎勒、波斯皂荚、天竺干姜、东洋参、西洋参、血竭、质汗、丁香、胡椒、胡麻、胡桃、高丽昆布、高丽参、硇砂、戎盐、草豉等药,和耆婆汤、耆婆万病丸、药子一物丸、阿伽陀丸、匈奴露宿丸、西州续命汤、西洋药酒、支法存治蛊毒诸方、日本三藏传疔疮方、悖散汤等方与非药物疗法的婆罗门按摩法等法,以及眼科理论等知识,还有医药典籍的《海药本草》、《东医宝鉴》、《济众新编》、《回回药方》、《耆婆要用方》、《耆婆六十四问》、《耆婆五藏论》、《耆婆脉经》、《婆罗门药方》、《龙树菩?养性方》、《婆罗门诸仙药方》、《西域名医所集要方》、《胡国方》、《龙树眼论》、《龙树菩蘸药方》、《杂病广要》等等,都进入了岐黄事业的殿堂,与我国医学融为一体,成为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的组成部分,使中医药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医学科学水平更高,故一直屹立在世界东方。
迨至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侵入了中国,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传教士也带来了西医到中国。在一片向西方学习的声浪中,有的中医学家也力主中西医学汇而通之,然由于中西医学二者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不同,使各自具有的学术排他性反映出来,故二者虽汇而未能通。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因当时缺乏分析方法,出现了形式主义,认为好,就一切都好,认为坏,就一切都坏。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把民族优秀文化同封建垃圾一起扫进了历史垃圾堆里。之后,胡适又发起了一个所谓“整理国故”运动。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想指导下,胡适整理国故的用心,他自己声明说:“我所以要整理国故,只是要人明白这些东西原来‘也不过如此’!本来,‘不过如此’,我所以还他一个‘不过如此’。”他还断言:“我们的固有文化实在是很贫乏的”,“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这就充分表现了胡适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潮鼓励下,从日本留学学习西医回国的余云岫,遂以消灭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能事,於1929年 2月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说什么“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这一旨在消灭中医的错误提案,得到了汪精卫、诸民谊(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了出卖祖国的两个大汉奸)的支持,从而获得了通过,南京政府即据之向全国发布了“废止中医令”,企图在全国范围内一举消灭中医,激起了全国中医药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迫使南京政府“撤销禁锢中医药的一切相关法令”,中医赢得了生存空间。然不久又成立了“中央国医馆”,在“中医不科学”的思想支配下,提出了一个所谓“中医科学化”的口号,极力主张以西医理论取代中医理论,实际上是一条“中医西医化”路线,这从当时出版的某些著作可证。1950年,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还是那个余云岫伙同宋大仁、江晦鸣联合提出了“改造旧医实行步骤草案”,计划四十年消灭中医,得到了当时卫生部主要负责人极力赞赏,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所谓“旧医”进行登记,考试(考西医科目)、改造(办进修班以西医知识改造中医人员)。用行政手段,贯彻了一条不折不扣的“中医西医化”路线。幸而毛泽东主席发现了,严厉批评了当时卫生部主要负责人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错误思想,是一种卑鄙的资产阶级心理的表现,罢了贺诚的官,报刊上公开点名批判了贺诚同志错误思想,继而建立了我国中医药科研、教学、医疗机构,以发展中医药学。但是在建国前半殖民地社会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一直没有肃清过,它顽强地在中医管理、教学、科研、医疗、新闻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干扰中医政策的落实,阻碍中医药学的正常发展。《论语?阳货篇》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一些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较深的中国人,正在以“鱼目混珠”的手法,似是而非,以伪乱真,把“中医西医化”混之曰“中医现代化”,把“中西凑合论”混之曰“中西医结合”,为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帮忙,以致我国大部分中医院不姓“中”,大部分中医人员“西医化”,医疗质量下降,自我附属,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爬行,这是和已经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不相称的,是不符合中央“发展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要求的,也是与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众所周知,西医学是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而“还原论”并不是绝对真理,不能完全解释世界。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早就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学科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必须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并且在发现了之后,要尽可能地用经验去证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因此,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我们必须遵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依照中医药学的自身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实际经验进行耐心的、细致的、实事求是地认真研究,揭示其科学实质,用现代语言表述之,赋予其时代的特征,让其进入现代科学的殿堂。以西医理论取代中医理论是绝对不行的。既取消了中医理论知识,取消了中医思维方式,它何中医之有?那是迫使中医异化,是在消灭中医,然中医是消灭不得的,因为它是民族的一份优秀传统文化,在2003年上半年抗击“非典”过程中,凸显了它的治疗优势,再一次体现了它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必须保护这份中医药文化的安全。如果我们不保护好中医药学,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消亡了,我们就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后代,我们就成为了民族的罪人!
由于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使药源性疾病迅猛增加,数百种西药被禁止使用,人们的医疗和保健都要求回归自然,中医药学就成为了人们理想中的选择。中医药学走向了世界,不仅它的医疗技术可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而且它的思维方式也将对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如意大利医学艺术史学院院长安杰罗?卡帕罗尼教授在首届欧洲--中国传统医学大会(200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开幕式讲话所说:“中医中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国古老文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统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科学学苑中的一支奇葩,不仅是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见《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引)。
《古代中国科学范型》第十六章说:“在中国传统的科学中,医学是唯一能够保存至今并与西方医学相抗衡的学科。那么中国传统医学究竟凭借什么‘立身’,又凭借什么抵御西方医学的冲击呢?这里打算选择科学方法这一角度来作些考察,因为我以为这一角度对于解释中医学在西方科学的冲击下何以仍能‘游刃如故’很具有诱惑力和说服力。”《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四章则说:“中国中医药学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影响愈来愈显著。近代,在西方科技的冲击下,中国古代科学几乎全部没落而唯有中医药学生命常在,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认真思考的结果是:中医药学除构建有吾淳先生所说的“观象”、“归纳”、“摹略”、“构象”、“比类”、“宜物”、“揆度”、“参合”等一套科学方法外,还形成有建立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具有辩证思维的比较完整和比较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并始终保持了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而具有无限生命力。不仅经受住了西方医学的巨大冲击,而且还在西方文化侵入后产生了一个善治急性热病的医学流派--“温病学派”。近些年来,虽然出现了全国大部分中医院不姓“中”,多数中医人员发生了“西医化”,但那是人为的,是民族虚无主义凭借手中权力造成的,而不是中医药学的过错。
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开始从整体考虑问题,《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指出:“中医是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集大成者,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中医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医以这种整体观来看待宇宙及人体。中医曾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被误解,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很多人认为中医是骗人的把戏,包括鲁迅也曾持这种观念,不过学西医出身的鲁迅后来也认识到自己的偏颇。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复杂科学的兴起,全世界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为基础的中医不仅将大大促进全世界医学的发展,而且它的一系列思想和方法可应用于探索生命现象等复杂科学领域,甚至可以应用于解释整个宇宙的诞生与演化。而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局部,不重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还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是永远不能理解,永远不会接受的。它认为各种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此“形而上学”之所以为“形而上学”者也。现在不是还有人在报纸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表文章,叫嚷要以“还原论”来审视、改造中医药学吗?殊不知西方还原论的研究法在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后已经显露出它的不足。它被爱因斯坦“相对论”,威纳、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普里高津“复杂性科学”等迫使它走到了自己的尽头;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则从逻辑上动摇了“还原论”。这里还是奉劝某些人收起你们当作“万灵药方”的“还原论”吧!切切不要再用“还原论”观点桀犬吠尧似地冲击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请看世界科学界的认识:
一、美国学者雷斯蒂沃(S. P. Restivo)在1979年就预言说:“从21世纪开始认识的新科学可能出现在中国,而不是美国或其他地方”(见《科学史十论》第四论)。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建者,曾获诺贝尔奖的普里戈津(I. Prigogine)1979年说:“我们正向新的综合前进,向新的自然主义前进。这个新的自然主义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的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986年他又在《探索复杂性》一书中说;“中国文化具有一种远非消极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是各种对抗过程间的复杂平衡造成的”(见《科学史十论》第三论)。
三、协同学(synergtics)的建立者,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 Haken)说:“我认为协同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性观念上有很深的联系。” “虽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但在西方,一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时,就忘了这一点,而中医却成功地应用了整体性思维来研究人体和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比西医优越得多。”他说,西方的分析式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都是他建立协同学的基础(见《科学史十论》第三论)。
四、2001年10月28日英国《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博士在接受本书作者之一姜岩的采访时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是世界科技中最活跃的两个领域,两者在未来有交叉融合的趋势。他说,从更广的视野看,生命科学处于刚刚起步阶级,人类基因组图谱刚刚绘制成功,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也刚刚取得实质性突破。他说:“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他认为,从原则上说,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见《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第七章第四节)。
五、英人彼得?詹姆斯说:“为了取得非凡的成果,中国的古代医学肯定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公元10世纪,中国的炼金术士研制了最早的天花接种疫苗,为免疫学奠定了基础。涂有含菌物质的棉球往往被放置在鼻孔内。16世纪,这种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从那里传到土耳其,进而使西方人对预防接种有了初步的认识。现代医学仍然可以从古代世界备受低估的医治者那里学到大量的东西,这些人的成就是相当惊人的”(见《世界古代发明?医学》)。
六、“这种整体性、辩证性观念具体表现为在宏观上特别重视天人关系的和谐,在微观上则重视事物内部关系的协调。最能体现这种整体性和辩证性观念的学科是医学。我们在上文说过,中医特别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消长、平衡,强调对病因的综合考察,讲究辨症施治,就是这种观念的集中体现”(见《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三章)。
七、“当前我国传统的中医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这并非偶然。中医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的人体,擅长综合地把握它们的规律,并用符号化方法描述它们(阴/阳、内/外、寒/热、虚/旺)。西医则把人体分解成系统--器官--细胞--分子,擅长从这些单元的状态来推知身体的状态。20世纪上半叶,西医的这种“还原论”式的研究方法,以至于学术界很多人把以中医学为代表的用整体论方法发展起来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视为不科学。现在中医受欢迎,不仅是由于大量实践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因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我们对疾病的本质和中医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有疾病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归于某些细胞复制出现异常。除基因疾病外,细胞复制出错的原因,既与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有关,也受复制过程中溶剂(细胞质等)的成分、浓度、酸碱度和温度等物理化学性态的影响”(见《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第五章第二节)。
总之,中医药学产生于我国古代,是我国古代先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包含着古人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具有辩证的思维形式和整体论观点。它阐释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是一个开放系统。几千年来,在指导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吸取新的经验充实自己,并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输出国外,又在对外的国际交流中,吸收了与自己有益的其他民族的先进医学经验发展自己,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中医药学宝库。至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中国民族虚无主义者崇洋媚外,在一片向西方学习的声浪中,1929年余云岫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力主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中医,遭到全国中医药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坚决反对。于是他们变换手法,在南京成立“中央国医馆”,提出一个所谓“中医科学化”――实际是“中医西医化”的口号。1950年在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余云岫伙同宋大仁、江晦鸣联合提出了一个“改造旧医实施步骤革案”,得到了当时卫生部主要负责人的支持,旋而付诸实施,企图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中医,而遭到了党的驳斥。1954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社论,报刊上公开点名批判贺诚同志错误思想。继之则在我国创建了中医药的科研、教学、医疗机构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但由于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没有得到肃清,在“中医落后论”、“中医不科学论”的思想指导下,从一开始就在中医机构内贯彻了一条没有所谓“中医科学化”口号的所谓“中医科学化”路线,并在一片发展中医的锣鼓声中,用“鱼目混珠”和“偷梁换柱”的手段,偷换了“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概念,使中医药学在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有其名无其实,大多数中医院不姓“中”,大多数中医人员“西医化”,从而陷入了“中医异化”的危机中。但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医药学,是不会被湮没的。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药源性疾病迅猛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医疗和保健都要求回归自然,中医药学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理想中的选择,导致中医药学走向了世界;尤其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迫使西方“还原论”走到了它的终点,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导向世界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一与时代相结合,很可能成为世界科学第二次革命的灵魂,而登上引导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舞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整体论思想集大成者的中医药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必将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2004年10月7日 完稿于湖北中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