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学医 如笼抓鸡”
李 广 钧
古代教育强调读四书五经,所以中医叫“儒医”。念了这些书之后,再读医书,很容易。医书是记实的,虽是文言文,但并无多少复杂的东西在里面。所以在过去,念了四书五经的人拿起医书能自学。他完全可以学得懂,中间没有隔阂,就象俗语说的“秀才学医,如笼抓鸡”。这句话很通俗,也就是说秀才看医书会觉得很浅显。
现在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中国从辛亥革命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废止“读经”,这对中国以后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北京的中医学院成立以后,使用的教材本来都是原著。老师讲《伤寒论》,教材就是原本。但是那时候,学生的古汉语水平不高。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不具备中医要求的文化基础,所学知识与中医接不上,联系不起来。从教育角度上分析,教育的连续性中断了。中医毕竟要以古文做基础,但这时的学生学的古文很少,所以学生很难理解中医经典。尤其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用的是医学原著,学生学起来很困难。所以后来就抽调教师编写教材,因为得和高中毕业的学生衔接得上。
文革之后,中医药大学又开始招生。后来的教育就逐渐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三七开”。就是说要学三成西医,七成中医。可是学来学去,西医越来越增加,中医越来越减少。尤其是对经典研究得少了。
现在有的大夫毕业之后,西医是半瓶子醋,中医也是半瓶子醋,两个方面全不成。现在咱们好多大夫基本功不行,尤其是缺乏临床实践。你不跟着老中医去实习,不去看,那不成。中医的教育、中医的老师,讲基础理论的也不能脱离临床。西医讲解剖的可以不会看病,讲病理的可以还会看病,中医不成。讲中医基础理论的人你要不会看病,你这理论没法讲,也讲不好。所以一定不能脱离临床。现在咱们大学里的这些年轻的老师们,有些人不爱上临床。老师队伍本身就有问题。所以,中医教育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很多。
摘自2001年8月10日《现代教育报》
|